在全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會議上的講話
?
丁巨勝
(2021年4月8日)
?
一、肯定成績、正視差距,增強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
推進“放管服”改革是新時代優化營商環境、轉變政府職能、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部署,也是后疫情時代重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突破口。李克強總理連續六年主持召開全國會議部署“放管服”改革,充分體現了黨中央、國務院轉變政府職能的堅定決心。從我市情況看,過去的一年,我們堅持把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做好“六穩”“六保”工作的重要抓手,不斷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,著力破除制約企業群眾辦事的痛點、堵點、難點,推出一大批硬招實招,取得了積極成效。一是圍繞“就近辦”,將政務服務城鄉全覆蓋作為重點,完善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,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,研究確定31項下沉社區及三鎮事項,推動“就近辦”改革,打通 “最后一公里”,真正讓群眾少跑腿。二是圍繞“減證明”,推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,著力打造“無證明城市”,先后梳理實施5批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事項目錄,共涉及承諾證明363項。中央依法治國辦將我市告知承諾制工作主要做法向全國推廣。三是圍繞“減時限”,在2020年印發實施模擬審批、容缺受理5個市級實施方案的基礎上,公布第一批政務服務事項容缺受理材料清單,涉及141個事項、245個容缺受理材料。四是圍繞“便民化”,以公安、市場監管、教育、醫療、住房、社保、民政等高頻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為重點,探索推行“一件事一次辦”,依法對審批環節進行取消歸并、精簡材料、壓縮時限,推動了業務整合和流程再造。五是圍繞“惠民生”,依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結合的方式,及時推送“六穩六保”、復工復產、讓利助企等政策,營造濃厚營商環境宣傳氛圍,確保了企業群眾對各項優惠政策接收到位、掌握到位、享受到位。
可以說,這兩年在王毅同志的親力親為、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,我市的“放管服”改革取得了長足進步。但對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要,對照人民群眾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期盼,我們的改革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,例如:數據共享平臺應用不到位,導致數據無法實現完全共享的問題;進駐大廳工作人員素質不高、業務不熟練,導致進駐不辦事、辦不了事的問題;下沉社區事項群眾知曉率低,授權不充分,造成群眾多頭跑的問題;事項認領不到位,單位之間推諉扯皮的問題等等。存在這些問題,歸根結底還是個別部門對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性、緊迫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,沒有真正把改革重任扛在肩上、抓在手上。各相關單位一定要深刻認識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大意義,牢固樹立“四個意識”,切實增強改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堅持上下同心、左右同向,以更徹底的放權、更有效的監管、更優質的服務,努力營造良好的政務服務環境和營商發展環境。
二、明確任務、突出重點,全力推動“放管服”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
今年是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優化營商環境提質提標年。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,聚焦關鍵領域,以建設服務型政府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重點,努力打造審批流程更優、審批效率更高、審批服務更好的政務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,真正讓企業滿意、讓群眾滿意。
(一)著眼提升網上政務服務能力,推應用、促共享。推進數字政府建設,是我市優化營商環境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體舉措。市工信局要在搞好數字政府、“城市大腦”建設項目立項、預算、管理,提升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能力的同時,進一步消除數據鴻溝,推進層級間、條塊間、部門間的數據資源整合,充分實現數據的共建共享。政管、公安、民政、社保、教育、醫療衛生等部門,要在9月底前完成涉及企業和群眾辦事頻率高的電子證照數據歸集工作,全面推廣電子居民身份證、電子營業執照、電子印章等深度應用,切實提高“線上辦”辦事效率。市政管局要牽頭解決老年人在出行、就醫、消費、辦事等方面,在運用智能技術上遇到的困難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要積極打造互聯網+公共資源交易“智慧”新模式,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標準化、規范化、智能化。
(二)著眼深化審批制度改革,抓項目、優服務。一是發改、住建、自然資源等部門,要對重點項目進行統籌謀劃、整體推進,通過優化審批流程、完善審批管理系統、實施區域評估、推進“一張圖”建設等舉措,進一步壓縮審批時限,提高審批效能,推動投資項目管理重心由事前審批向全程監管服務轉變。二是對于重大招商引資項目,要由牽頭部門提供“管家式”服務,按照“超常規不超程序、開辟綠色通道”的原則,推行“快速審批、聯合辦理、特事特辦、跟蹤督辦”的全程幫辦代辦,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,確保企業投資項目及早落地建設。三是對一定區域內的環評、節能評價、地質災害評估、水資源論證等重大事項,在年內探索開展區域評估,不再對企業單獨提出評估要求,真正為項目落地提速、為市場主體提供便利。四是要以省政府確定的備案事項為重點,對重復審批、變相審批等事項開展集中專項整治,對省政府已經取消、調整、下放的24批行政審批事項進行“回頭看”,切實做到清單之外無審批。
(三)著眼優化營商環境,提質量、升標準。一要促進企業開辦便利化。堅持線下與線上相結合,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引領,在政務大廳推行“一窗通辦”、“全程網辦”、集成服務,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、協同服務,實現更多事項辦理“最多跑一次”“不見面審批”。二要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和容缺受理。我市作為全省唯一的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試點城市,已有74%的部門實行告知承諾。今年要繼續擴大證明事項告知承諾范圍,從制度層面解決群眾和企業辦證多、辦事難的問題,為全省推行告知承諾制改革做出示范、提供經驗。要圍繞重點建設項目、高頻政務服務事項,探索在更大領域對要件、材料實行容缺受理,特別是對于工程建設項目,要能并聯的并聯,能容缺的容缺,切實縮短項目落地時間。三要深入推行“不來即享”政策。針對涉企優惠政策落地難、企業對優惠政策“找不到、不會用”等問題,相關部門要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,對財稅、金融、社保等各類政策進行及時精準推送,實現從“企業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企業”的轉變,從“層層申報”到“直達直通”的轉變,真正讓“不來即享”落地實處。四要加快施行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,加大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力度,提升市場監管的科學化、精準化水平,促進企業誠信自律,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。
(四)著眼便企利民,填空白、延鏈條。一是要持續深化“就近辦”“一件事一次辦”改革,以“部門放得開、基層接得住、群眾辦得了”為原則,加大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的力度,將更多“含金量”高的事項下沉至社區、鎮村辦理,最大限度提升服務能力,縮小服務半徑,降低辦事成本。二是要按照“應進必進、進必授權”的原則,堅持“三集中、三到位”,今年各類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,必須全部進駐政務大廳集中辦理,切實解決“兩頭受理”“多頭審批”“體外循環”的問題。三是要按照國家和省上要求,加快推動高頻政務服務事項“跨省通辦”“省內通辦”,年內實現異地就醫結算備案等73項事項“跨省通辦”,不動產登記等137項事項“省內通辦”的目標。四是要按照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評價標準,進一步擴大我市“好差評”評價范圍,提升辦事企業和群眾主動評價率,完善差評和投訴問題調查核實、督促整改、結果反饋機制,真正做到“政務服務好不好,讓企業和群眾說了算”。
三、加強領導、明確責任,確保“放管服”改革取得更大成效
“放管服”改革承載著人民群眾的期盼,關系著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。各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和省、市“放管服”改革整體提升工作任務清單,強化改革擔當,增強改革韌勁,緊盯各自工作職責,密切配合、協調聯動,推動我市“放管服”改革不斷邁上新的臺階。
一要靠實工作責任。各部門要把“放管服”改革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,主要領導同志履行好“第一責任人”職責,既要親力親為組織推動、抓好重要方案的制定,又要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問題,保障各項改革任務順利推進。要圍繞既定的目標任務,對照時限要求,進一步明確推進改革的時間表、線路圖,打通責任落實和政策落實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確保各項改革目標如期實現。
二要形成改革合力。市政管局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,加強統籌協調,強化業務指導,推動“放管服”改革各項工作有序推進。各部門要牢固樹立“一盤棋”思想,加強工作銜接和政策對接,健全完善部門間協調聯動工作機制,及時溝通情況,遇到問題不推諉、不扯皮,碰到困難共同研究、合力解決,確保各項工作無縫銜接、高效協同。
三要強化督查問效。從4月份開始,省紀委監委啟動了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、優化營商環境專項整治活動,重點圍繞“履職盡責不到位、簡政放權不充分、監督管理不規范、服務質量跟不上”4個方面、16類問題,對各地進行督導檢查。相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,扎實細致做好準備工作,確保全面、真實展示我市“放管服”改革情況,將好的經驗、好的做法反映上去,對自查出的問題即知即改。同時,市政管局要健全考核評價機制,采取暗訪、群眾評議、第三方評估等多種形式,加大督查問效力度,加強考核結果運用,推動“放管服”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。
“放管服”改革事關群眾和企業的切身利益,事關全市改革穩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我們要以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為契機,聚焦目標不懈怠,咬定青山不放松,以更加有力的舉措,推動我市“放管服”改革向縱深發展,為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、建設高品質幸福雄關營造良好環境,以優異成績為建黨100周年獻禮!